最美冶金地質人--推薦人物
編者按:在總局評選“最美冶金地質人”過程中,,二局各單位積極推薦,,雖然因為名額所限,,我們的推薦人選沒能全部入圍或選中,。但他們同樣也是“敢于吃苦,、甘于奉獻的廣大冶金地質人的優(yōu)秀代表,?!蔽覀冴懤m(xù)登出他們的事跡介紹,,就是要推動營造崇尚先進,、點贊楷模,,向先進學習致敬的良好氛圍。
二局宣傳部
“領頭羊”----林美龍
西藏分院離單位很遠,,分院黨支部卻離職工很近,。作為分院長、支部書記,,他有很強的事業(yè)心和責任感,,老實做人,踏實做事,。他按期組織黨員的學習教育,。工作上不搞一言堂,,集思廣益,民主集中,。積極組織黨員,、團員開展“幫困助學” 和聯(lián)誼活動,增進藏漢的深厚情誼,。
一,、理想信念堅定,黨員形象好
林美龍同志在業(yè)務中兢兢業(yè)業(yè),,管理中與時俱進,,以科學發(fā)展觀引領各項工作,愛崗敬業(yè),,身先垂范,,傳遞正能量,在群眾中享有較高的威信,。
2012—2014年林美龍同志擔任西藏分院長兼明則詳查項目負責,,帶領40多名西藏分院職工奮戰(zhàn)在西藏的雪域高原,克服高原反應等種種困難,,發(fā)揚“吃苦,、團隊、科學,、奉獻”四種精神,,科學布置工作提前完成了與西藏大冶有色投資有限公司委托的乃東縣努日銅多金屬礦、桑日縣明則鉬銅礦兩個詳查任務,,達到預期成果;其它乃東縣努日西-日崗銅礦普查和貢嘎縣普隆普夏銅礦調查評價兩個國調項目以及山南地區(qū)整裝勘查區(qū)走滑陸緣構造成礦與資源潛力評價項目都按照年度設計較好的完成工作量并取得較好的地質成果,,圓滿完成了上級賦予的各項工作任務,。
2010-2011年,林美龍作為新疆分院院長,,響應國家“礦業(yè)走出去”戰(zhàn)略,,帶領十幾位技術人員奔赴菲律賓開展海外地質勘查項目,為菲律賓友邦國際礦業(yè)有限公司勘查馬蒂鐵銅礦普查項目,,較好的完成了預期工作任務并取得較好的地質成果,,為礦山開發(fā)合理利用資源創(chuàng)造了經濟效益,打響了二勘院在國際上的品牌形象,。
他主持編寫明則詳查報告和多份普查工作總結及其實施方案,,勇挑重擔,精心組織協(xié)調,、統(tǒng)籌兼顧,,激勵地質人的正能量,,充分發(fā)揮技術人員的聰明和才智,運用科學技術方法勘查找礦,,在找礦方面又取得了顯著的業(yè)績,,樹立了良好的形象。
二,、率先垂范,、工作業(yè)績好
1、2013年4月,,林美龍同志擔任西藏分院院長,,率領近50個工作人員奔赴西藏山南地區(qū)開展兩個青藏專項、兩個委托詳查及3個礦權維護項目工作,。與項目人員一起進行地質,、物化探普查、詳查工作,,一起勇攀高程5000多米的高山,,進行地質科學研究,克服嚴寒,、干燥,、缺氧等環(huán)境遇到的種種困難,齊心協(xié)力,,面對挑戰(zhàn),,經過半年多野外工作,除了兩個詳查項目外,,共同完成了鉆探近2000m,槽探3500m3,,1/2萬巖石地化測量36km2等工作;主要成果為圈定10個地化綜合異常,、兩個強磁場異常,,提供3個找礦靶區(qū),為新立項目或科研項目延續(xù)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2,、2012—2013年西藏礦區(qū)工作任務繁重,大冶有色金屬投資有限公司委托我院對努日和明則兩個銅多金屬礦進行詳查,,時間緊,、工作量大。林美龍同志作為分院長,,進行周密策劃,,嚴格管理。林美龍制定出以努日,、明則兩個項目組員為主體,,其他項目人員協(xié)助配合的作業(yè)方案,;并在職工中積極倡導發(fā)揚“團隊、科學,、吃苦,、奉獻”的四種精神,使整個西藏礦區(qū)管理井然有序,,大家情緒飽滿,,三十多臺鉆機同時開鉆。2012-2013年兩年在林美龍的領導下,,西藏礦區(qū)完成了主要工作量:鉆探總進尺:64550m ,,完成計劃的103%;探槽:7800m3,,完成計劃的130%,。提前全部或部分超額完成了項目工作任務,為單位創(chuàng)造了顯著的社會經濟效益,。提交了努日南,、明則兩處詳查報告,提供一處中大型,、一處中型具有商業(yè)價值的銅多金屬礦產地,,贏得了合作方的贊譽。
3,、2013年3月,,林美龍同志兼任走滑科研項目負責,參與并組織編制的《西藏山南地區(qū)走滑陸緣構造成礦與靶區(qū)優(yōu)選總體設計》項目,,經中調局成都地調中心組織的專家組認真審查通過,,獲得優(yōu)良等級;9月份,,中國地調局野外工作質量檢查專家組到西藏分院駐地及礦區(qū)檢查走滑科研和努日西國調兩個項目的安全生產工作質量情況,,項目野外工作進展及成果達到預期,原始資料完整,、齊全,,獲得了專家組成員的好評,;項目評審驗收均達到優(yōu)良等級(評分:88分),,2013年底努日西銅礦普查項目在冶金地質總局原始資料質量展評中獲得一等獎。2014年走滑科研項目實施方案又獲得續(xù)作,,經中調局專家評審又獲得優(yōu)良等級(評分:88.4分),。
三、身先士卒,,堅持群眾路線好
在日常工作中林美龍同志很注意培養(yǎng)年輕干部,,以身作則,,起著“傳、幫,、帶”的表率作用,。生活上與年青人一起同吃同住,經常中午沒回駐地,,隨便啃兩個饅頭,、喝壺水就解決了午飯問題,然后接著艱難地爬上更高的山,,走更遠的路,。工作上林美龍同志從不搞一言堂,遇到問題,,他總是征求分院領導及群眾意見,,耐心聽取每個人的意見,集思廣益,,民主集中,,然后做出決定。
林美龍作為地質高級工程師,,他總是毫不保留地把知識傳授給年輕人,。譬如:年青人在地質填圖過程中,對重要地質界線,、構造點只是簡單描述了事,,他就告訴他們這樣做沒有抓到要點,親自教他們工作方法,,如何畫信手素描圖,,怎么樣把構造的要素認真觀察并描述記錄下來,為下步找礦提供一些有用信息,,才能體現(xiàn)地質填圖的目的和意義,。
四、積極組織黨員活動,,表率作用好
西藏分院離單位很遠,,但西藏分院支部的黨員組織生活并沒落后。林美龍作為分院長,、支部宣傳委員,、書記,他經常率領黨員一起學習黨的新思想,、新理論,,如組織黨員學習慣徹黨的十八大文件精神、開展“十八屆中央關于改進工作作風,、密切聯(lián)系群眾的八項規(guī)定”,,反對“四風”問題,。
每年6.1兒童節(jié)、7.1建黨紀念日等節(jié)日,,林美龍同志都積極組織西藏分院黨員,、團員與當?shù)剜l(xiāng)村黨委聯(lián)合舉辦 “幫困助學” 和慶7.1捐助困難藏民活動,解決部分藏民的生活和學費等困難,,體現(xiàn)了我院作為國有企業(yè)在當?shù)赝顿Y的社會責任感,,讓藏民們理解、尊重和支持我院的地質找礦事業(yè),,增進藏漢民族的深厚情誼,。
多年來,林美龍同志愛崗敬業(yè),,以共產黨員的標準嚴格要求自己,,始終堅持以獻身地質事業(yè)為榮的理念,長期奮戰(zhàn)在野外第一線,,不斷銳意進取,,提升專業(yè)技術水平和業(yè)務管理能力,成為勇于擔當,、勇于創(chuàng)新的地質人,,迎接新的機遇和挑戰(zhàn),為第二地質勘查院的平安和諧,、可持續(xù)發(fā)展作出突出貢獻,。
青年的帶頭人----吳志山
在第二地勘院西藏分院,有這樣一位“80后”領導,,他目光犀利,、洞察敏銳,參加工作僅僅9個年頭卻有7整年扎根于西藏岡底斯成礦帶,,常年帶領項目組駐守在分院最艱苦的礦區(qū),,每年長達10個月,他就是第二地勘院西藏分院副院長吳志山,。
2007年進藏以來先后擔任了項目組長,、分院團支部書記、分院副院長,。由于工作出色,,他所在的項目組2008年被國資委授予“青年文明號”。不僅如此,,吳志山在地勘工作之余積極投身于黨團組織和和諧地勘家園的建設,,在他的溝通協(xié)調下,,分院與駐地的藏族同胞建立了深厚的友誼,,真正做到了一崗“雙責”,。
2005年7月畢業(yè)以來始終參與野外一線地質工作,2005-2006年間,,吳志山參與目前已轉入開發(fā)的福建省德化縣青云山銅金礦詳查項目,,該項目主要以硐探工程探礦,他一進硐就是半天,,因為硐的高度不夠總是貓著腰進去,,出來后腰都直不起來,特別是民采硐的編錄及收集資料,,硐內情況復雜,,一會形成一個大大的采坑、一會只能夠一個人鉆著通過,,復雜的工作環(huán)境和長期的硐內工作,,讓吳志山落下了腰疼的毛病,直到現(xiàn)在每每陰天下雨腰都會隱隱作痛,。盡管如此,,他還是堅持在硐道長、彎曲多,、氧氣少的硐探施工中工作了一整年,,讓他對整個礦山的硐探設計、施工及編錄有了更全面的認識,,為日后進藏擔任項目組長打下來堅持的基礎,。
2007年作為西藏羌堆礦區(qū)普查項目的技術骨干,在吳志山的帶領下,,項目組成員一起發(fā)現(xiàn)了一處銅金屬資源量達26萬噸的礦產地,,引起了領導和專家對該礦區(qū)的重視,為單位創(chuàng)造了巨大的經濟價值,?;诖耍髞碛伤饕撠熐级训V區(qū)的各項野外工作,,由于在高原地區(qū)施工,,工期短任務重,,。項目組5月就正式施工,,如果是在內地此時正是草長鶯飛、春回大地的好時節(jié),,但在西藏地區(qū)卻還是一片冰天雪地的場景,。記得有次要開展物探工作,頭一天晚上下了鵝毛雪,整個山都是白茫茫的一片,,吳志山當時心里就打退堂鼓了這么惡劣的天氣開展物探工作難度可想而知,,更大的問題是海拔4500米以上工作區(qū)此時早已經結冰,但為了盡早完成工作任務,,吳志山還是毅然決定按時上山,,項目人員全部上陣,由于車輛只能開到山腰,,吳志山帶頭肩扛稱重的電極就向山頂爬去,,由于上山坡陡路滑,沒走多遠就會摔個跟頭,,手滑傷了,、膝蓋摔青了依舊大口大口的吸著本來就稀薄的空氣,硬是一步一步爬了三個小時才到達山頂,,就連雇的當?shù)氐拿窆びX得爬的太累第二天辭職不做了,,盡管如此,當雪域高原晌午的陽光暖洋洋的灑在他們臉上的時候,,立刻讓吳志山和同事們忘記了爬山的艱辛,,熱情洋溢地投入到物探測量當中。
第一年進藏,,吳志山確實感覺到高原作業(yè)的艱辛和枯燥,,項目部常駐在村里的老鄉(xiāng)家,由于偏僻,,村里的藏民多數(shù)不會普通話,,語言不通加上沒水、沒電,、沒信號,,讓項目組人員在艱辛之余倍感生活的單調和枯燥,于是大家都將熱情和精力投入到工作中,,只是在閑暇之余偶爾望著遠方的藍天,,想象著遠方的家人期盼的眼神,“缺氧不缺精神”,,這就是典型的冶金地質人吧,,吳志山想到。多年的藏區(qū)工作讓他感到對家人深深的虧欠,,但卻無怨無悔,。
正是有了吳志山這樣一批敢于吃苦、勇于奉獻的“高原尋寶人”,,第二地勘院才在青藏高原這片神圣的土地上捷報頻傳,,是他們手握地質錘依靠合理打開了雪域高原地下寶藏之門,。2002年首次進藏,經過短短的幾年,,第二地勘院在西藏共發(fā)現(xiàn)2處大型,、特大型礦產開發(fā)基地,資源潛在價值量近1000億元,,他所在的努日項目組也榮獲了國資委、冶金總局“青年文明號”,。
曾經有人說路在腳下,,吳志山卻說礦在腳下,第二地勘院在西藏取得了重大的成果,,是吳志山與他的同伴們一步一個腳印底下發(fā)現(xiàn)的,。努日大型銅礦區(qū)沙層厚,最厚處150米左右,,走在沙地的感覺就像踩在棉花上“心有余而力不足”,,走一步劃退半步,并且礦區(qū)海拔都在3700米以上,,山頂海拔甚至達到4800米,。來自東南沿海零海拔地區(qū)的吳志山硬是帶著組員們每天背著數(shù)十斤的儀器和樣品,上下于“沙?!敝?,一走就是7年。
在藏工作的7年中,吳志山感慨彼多,,他在工作日記中寫道:“高原艱苦的環(huán)境,,惡劣的氣候沒有成為障礙,去讓自己快速的成長了起來”,。正是如此,,吳志山從一名普通技術人員成長到了分院副院長,并多次榮獲了各類獎項,,成為第二地勘院獨擋一面的年輕領導,。
有人說去西藏搞地勘工作的人都是“要錢不要命”的“傻子”,超過三年的藏區(qū)生活足夠讓一個人的心肺功能大打折扣,。但吳志山卻爽朗的一笑,,從戀愛到結婚,從毛頭小伙子到如今已為人父,,吳志山的精力始終放在青藏高原最艱苦的礦區(qū),,越是對工作盡心盡責,就越會讓他感到對家人的虧欠,,但“團隊,、奉獻,、科學、吃苦”的西藏精神始終是他一往無前的強大動力,,他時常說:從不后悔駐守西藏,,即使時間回到2007年,他仍然會做出同樣的選擇,。這或許就是一個最樸實的地質工作的真實寫照吧,!